4月24日上午,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优秀创业基地经验交流环节,嘉实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你没有创业过,为什么可以教创业?”这是不少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邓汉慧也不例外。在开设、讲授创新创业课程时,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这样问过她。对于这类质疑,邓汉慧表示,“我们从来不质疑,没有当过领导的人可以讲管理学,没有销售过一个产品的可以讲市场营销,我们质疑过吗?没有。为什么到创业就开始质疑了?”在她看来,创业的过程涵盖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等许多方面。上述质疑既有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把双创教育融入高校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真正帮助到学生的成长和培养。虽然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在4月23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暨第十二届KAB创业教育年会院长论坛上,她还是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在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她看来,这是双创教育今天面临的痛点之一。双创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最集中的痛点是什么?各方都在寻找答案。
“三多现象”背后的真痛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中设立的双创学院已超过300多家,以浙江省为例,2016年就已允许全省高校可自行设立双创学院。不过,遍地开花的双创学院也有着自己的痛点。对于当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痛点,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看得清楚。在他看来,一些学校的“三多现象”基本可以概括主要的痛点:众创空间很多,但是创业项目很少;创业老师很多,但是创业教育很少;创业比赛很多,可以落地孵化的项目很少。施永川注意到,高校双创学院有的是建立一个单独的学院,有的是依托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工商学院等部门去建设,但怎么做出本校、本地特色,真正帮助到学生的创新创业,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会存在“三多现象”?深耕双创教育10余年的邓汉慧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多数人对双创教育的目标和认知出现了偏差,不符合原本的定位。她注意到,很多学生经常把创业教育的概念停留在某些课程上,“觉得上一门课就可以了,参加大赛就可以了”。
更让她觉得无奈的是,不少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也觉得,创业教育只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子课题,是众多通识课中的一门。特别是成立专门的双创学院后,很多老师往往会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就应该由双创学院来承担,“其他人都可以不干”。面对自己的同行,邓汉慧在院长论坛上谈到高校双创教育工作中的普遍问题:重视场地建设,轻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学生创业项目的数量,轻视学生创业项目的质量,以及学校能给这些项目提供怎样的服务。她曾统计过本校几百个学生创业项目的情况,发现开网店、做平台、做家政培训是占比最多的三个方向,但真正有专业技术的很少,而且很多项目严重同质化,“考研的平台、家教的平台、学生实习的平台,N多平台……”在她看来,这些情况都说明,高校双创教育的目标和原本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而这会使得双创教育被边缘化,很难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整体中。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孙桂生也认为,现在高校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孙桂生认为,未来双创教育的发展基准点一定还是在教育上,而且一定要瞄准现实市场对人才的真需求,从外围边缘走向核心,对创新创业教育或者对高等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不是推动学生创业,而是撬动教育改革
双创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地建设众创空间、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比赛,而是通过各种互动交流、创业实践、课堂内外活动的结合,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KAB教师王君卿颇有感触。从去年开始,他和同事就尝试把传统的课堂变成创意比赛或创业实践,并且取得一些成效。但让他感到有些“心累”的是,一些学生对这类转变给出了“负相关”的反馈。他们不喜欢的理由也很简单:我为什么不能轻轻松松听完一节课,然后拿一个学分,最后毕业?为什么我要那么辛苦,每节课完成一个课业,最后形成一个结业的作业或者项目?听到王君卿分享的这类经历,邓汉慧想起了10多年前刚开始在学校开设KAB创业课程时的一件小事。那时她开设了全校第一门创业课程,全校有几百名学生报名上课,这让她欣喜若狂,她激动地问学生:“你们是对创业感兴趣吗?”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人回答她这个问题。后来有耿直的学生告诉她,当初之所以选这个课是为了“拿学分”,因为这个课不考试。类似的事件让邓汉慧再次看到了双创教育的独特价值。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很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文凭。这种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塑造学生创新思维,那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教育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表示,这是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双创教育要为学生打造自己的“芯片”:塑造全新的思维模式、增强自信的创业意志、锻造核心的创业能力,而这需要将双创教育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其中深耕细作,成为一些领域的“超级专家”,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仍有核心竞争力。
把双创课程当作教育改革试验田
“如果我们创业课程也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睡觉,高校的教学改革是没有办法推进的。”专注双创教育多年,浙江财经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沈鑫泉感到,双创教育的价值和责任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缺的是通过落地的创业项目来培训、教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在工作中,沈鑫泉和同事把创新创业的课程当成了教育改革的试验田,理论部分由学生自学,重点在于实训部分,通过“沙漠掘金”、企业参观游学及创业项目路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并了解创业,培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此外,根据浙江家族企业、家庭小店较多的特征,他们还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改造家族企业的经营,实现“家族共创”。突出实践特色,强调各方共同参与,是不少双创教育课程共同经验。在本次KAB创业教育年会院长论坛上,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贾建锋就分享了他所参与的“众创式协同教学模式”。据贾建峰介绍,双创教育课程是东北大学校内唯一调动各个学院、重点老师共同参与的一门课程。这一课程由20名学校教师和20名企业高管共同参与教学,40人的教学团队被分为5组,每组有4名教师和4名高管,每位教师和高管都讲授自己最擅长的一个课程章节,而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团队需要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综合8位老师的考核成绩,给出学生最终的结课成绩。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一门课接受8个不同老师的知识滋养。“创业教育不只是开一门或者几门教育课程,甚至不一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是应该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教学体系,使创新创业成为结果。”他说到,通过各方“众创”,高校的教师不再只是讲授双创课程,而是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去关注问题、研发课程、培养学生,不断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