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发挥区域文化特色,深抓“三驾马车”
发布时间:2020年1月10日      阅读:1035

每年上万名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活动中;

校外,共建立实习实训基地532个;

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各14个,参与实施企业数达102个,联合相关企业成功申报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另获批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如今,南昌大学切实实现了“把人聚起来、把劲鼓起来、把台搭起来”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无疑,这也为南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如何通过发挥区域文化特色,深抓学分牵引、红色激励、平台支撑“三驾马车”,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创业育人之路?南昌大学坚于探索,求真务实。

一、把人聚起来 双创学分哺育万名学生

“虽然不提倡分数至上,但大家对学分还是挺上心的。尤其是通过选修创新创业学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如今,该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梁欢已顺利修完4个创新创业学分。

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一直是南昌大学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早在2012年学校就设立‘创新学分’,之后延展为‘创新创业学分’,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前需修满2—6个创新创业学分。2016年学校又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配备一批专业教师,其中11名教师入选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该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郑莉萍表示,一套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学院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创教育工作机制逐渐步入正轨——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现已开设188门创新创业课程,并根据专业特长开展多层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理论指导下,更有效地投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实践中。

“共33719 名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考核获得学分”,截至目前,经过多年设计与优化,南昌大学构建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成效显著。

但创新创业教育仅通过学分设计推进,难免在表面上给人一种“诱惑”学生多拿学分的误导。于是,南昌大学配套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打出一套组合拳——开辟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试验田”。

前湖学院综合实验班即是“试验田”之一。“我们班实施的是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能被保送至国内一流大学。”该班学生严泽浩满脸都是对实验班的自豪,而他也在今年被保送至厦门大学硕博连读。

“类似这样的实验班,南昌大学还有‘本硕实验班’‘国学实验班’‘卓越系列班’等近10个特色实验班,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效应。”郑莉萍总结三年来各类实验班成效指出,保研率达60%以上,其中理工实验班和国学实验班保研率达100%,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二、把劲鼓起来 红色基因成就双创底色

“还记得今年4月,我穿着黑色西装,笔挺地站在第二场‘星火引航·青春开讲’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讲台上,与台下近500名同学分享我的创新创业经历时激动的心情。”2012级学生、江西安纳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晖再回首那场报告会,言语中依旧有些小紧张。

“星火引航?青春开讲”是南昌大学“星火引航计划”工程的一个子活动,该工程旨在通过“星火课堂”“星火仪式”“星火行动”“星火阵地”四大平台,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教育、引导和磨砺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红土地上的大学,我们应该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或许也是我们南昌大学独具的特色。”郑莉萍认为,一系列红色活动的开展,既是检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又能通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范例,培养更多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热情。

红色基因成就创新创业教育之底色,是学校做出的顶层设计,“接地气”落实还需要由师生践行。

2005年成立的机器人队终于在2015年获批设立学生党支部,实现支部与创新创业团队有机融合。

“我们机器人队党支部,除承担一般支部功能外,还定位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体,队员成长成才为目标的服务型党组织,党支部立足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围绕‘党支部扎根第二课堂,党建与学生科技创新同在’这一主题,实现学生党员创新创业与基层党建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机器人队学生党支部书记严萍介绍。

三、把台搭起来 为双创训练开疆拓土

“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双创服务的要求再次升级。

课程有了、内容有了,如何使这些改革举措产生更深远影响?“平台的建设和共享是重要保障。”郑莉萍介绍,为此南昌大学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与社会的协同育人,打造“开放共享、协同育人、互补联动”的双创生态系统。

据了解,目前该校已向学生全面开放37个研究所、10个基础实验中心和46个专业实验室,已建成汇智创客空间,建设中的大学生开放式双创实践中心也已封顶......一系列实践服务平台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双创训练空间。

“学校为培养我们社会责任感、公益情怀与双创能力,在校内提供了一批实训基地。我所在的3S救护会就借助实训基地,已举办各类线下讲座与培训200余场,而通过线上开展的‘互联网+科普’的受益人数也已超20万,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10余项。”3S救护会成员时新宇介绍,这一公益创新创业社团就是依托学校实用临床技能创新创业基地所建立的。

“2017年暑期,我在学校与东软集团共建的实训基地实习,几个月下来更加了解了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2014级东软实验班徐美佳说。

2015年南昌大学全面实行第三学期制,像徐美佳一样的非毕业班学生,仅在2017年参加第三学期实践活动的就有近5.2万人次。对内有平台,对外有基地,南昌大学为学生双创筑起大舞台。(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许航)

 

Copyright © 2002-2023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