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成都开启了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的深刻革命——建设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生态圈,从顶层设计完成产业功能区科学协同布局,构建“5+5+1”产业体系—“16+1”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支撑体系。
为推动全市产业功能区精准化定位、协同化发展、动态化布局,今年3月成都市再次对产业功能区进行优化调整,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错位协同发展,对标全市“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整合优化全市产业生态圈设置,进一步聚焦重点产业集群;按照凸显最主要功能、尽量不交叉重复原则,精准确定每一产业生态圈具体涵盖的产业功能区,进一步聚焦重点支撑区域,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不变。
本次疫情期间,我市“黑科技”企业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这背后都离不开深耕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创孵载体和产业功能区的硬核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战“疫”
成都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化出击表现亮眼?
疫情之下,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防控的关键性支撑,在这场科研力量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中,成都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迅速行动,发挥技术研发优势,主动投身到疫情抗击中,以科技赋能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率先产出了一批重磅成果,备受瞩目。
成都博奥晶芯生物联合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发国内首个新冠肺炎病毒芯片检测系统也是目前唯一的含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呼吸道多病毒指标(6项)核酸检测试剂盒、三叶草生物完成病毒抗S基因的合成并已全面开展临床前实验列为全球进展最快梯度的基因重组疫苗、瀚辰光翼研发完成全球首台高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惠泰生物研发全球最快进度抗肺纤维化多肽类一类新药、迈克生物研发西南地区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并已获得CE欧盟认证……成都企业高效快速的研发能力展示了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实力。
入驻在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的三叶草生物1月31日宣布正式启动新冠状肺炎病毒(2019-nCoV)疫苗的研发,第一时间完成了病毒抗原S基因的合成,采用其独有的Trimer-Tag(蛋白质三聚体化)专利技术和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 “S-三聚体” 重组蛋白疫苗基因表达载体,并于2月10日宣布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成功表达“S-三聚体”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重组蛋白疫苗,成为全球第一家披露一个新冠病毒疫苗候选物可以被病毒感染患者的抗体所识别,现阶段已全面开展临床前实验,列为全球进展最快梯度的基因重组疫苗。
作为一家拥有全国最大规模 GMP生产能力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一旦 “S-三聚体” 疫苗研发成功,三叶草生物将有能力快速进入规模化生产,尽快造福于广大民众。
坐落于成都医学城的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设计开发的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呼吸道病毒(6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获国家药监局第二批新型冠状病毒应急医疗器械审批批准。
该试剂盒是国内首个新冠肺炎病毒芯片检测系统,也是目前唯一的含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呼吸道多病毒指标核酸检测试剂盒,可在1.5小时内一次性同时检测新冠肺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甲型H3N2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实现对患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目前生产能力充足,芯片日产量可达24000片/天。
博奥生物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就进行了项目立项,从产品的研发研制、测试再到试生产,仅仅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研发实力可见一斑。
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瀚辰光翼团队,在春节期间紧急成立新冠病毒攻关组团队,根据国家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检测筛查规定,加急对高通量核酸检测仪的感应体系、灵敏度、检测反应体系等参数进行等升级改造。
通过加班加点地反复讨论、调试,最终仅两周时间,团队便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高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装置,将终点式荧光PCR改造为实时荧光PCR并兼容20微升以上反应体系,适配抗疫一线的大多数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每天每台可筛查2万份样本。
目前多套设备已改造研发调式完成,已为国内多家检测机构进行了紧急安装调式并投入使用,助力迅速开展新冠病毒筛查工作。
位于天府生命科技园的成都惠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纤维化疾病,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候选药物应用转化的创业和创新型生物医药研发公司。
惠泰生物开发的首款创新药就是针对人体感染各种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并导致肺纤维化的病症,这款创新药极有可能会降低重症患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现阶段已完成动物有效性研究、药理和药代研究、工艺研究,成为研发全球最快进度抗肺纤维化多肽类一类新药。
疫情期间,除三叶草生物、瀚辰光翼、迈克生物、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等率先推出一批成果的企业,成都还有众多企业加入到病毒检测、新疫苗和治疗药物开发的抗“疫”队伍中,涉及45家企业59种产品,大部分来自成都高新区、温江区,呈现出集群化战“疫”态势(表1)。
(表1 成都市部分企业科技赋能新冠状肺炎疫情防控能力清单)
集群化战“疫”,双创载体提供强力支撑
生物医药具有高技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综合度高且渗透率强)、高投入(开发一个新药费用超过10亿美元)、高风险(研发成功率低于5%)、高收益(上市后的收益高达10倍以上)、长周期(整个研发周期为10-15年)等典型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药物研发流程图)
面对突发疫情,紧急科研攻关,时间紧、任务重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四高一长”特性,成都企业为什么能够率先取得一批重磅成果,为什么又能够集群化战“疫”,是偶然还是必然?
通过梳理成都市以及成都市各区县发布的企业防控能力清单,观察到战“疫”企业背后出现了天府生命科技园、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天河园)、成都医学城精准医学孵化器等生物医药领域专业型孵化器的身影,共有36家企业聚集于产业功能区内占比80%,其中有18家企业在生物医药双创载体内,聚集率高达40%。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特性决定了其产业化过程会涉及不同的行为主体,无论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均不可能独立完成某一个生物医药项目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而生物医药专业化双创载体可通过有效整合国内外相关机构的资源与优势,将政、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吸引集聚技术、资金、人才、风险投资以及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要素,促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加速产业化进程,帮助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提升创新创业的效率并降低风险,为区域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产业集聚产业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成都这些重要的生物医药双创载体在企业成长背后发挥重要依托作用,才有了成都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化战“疫”且战力不凡的能力。
天府生命科技园以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为园区定位,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中国西部生命科技产业门户,也是国际医药和医疗机构与西部研发合作的重要基地及国内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园区依托省市丰富的生物医药研发资源和高新区创新孵化支持体系,已形成人才聚集、项目聚集、企业聚集和资本聚集“四个聚集和完善专业孵化培育体系,搭建了创新药物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华西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命科学文献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专业研讨推广、实验动物及其应用等平台,可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专业化服务助推其发展。
经过10年运营,现已在抗体药物及蛋白质药物类、重大疾病诊断及检测技术类、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技术类、创仿化药类、中药及天然药物类、CRO和医疗器械类等领域,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以及自主培育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园区生物医药从业人员6000 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 名、一流行业专家累计56名,省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10个;现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项目400 余项,?其中一类新药项目50 个;引入了以恒瑞医药、睿智化学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以先导药物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型企业约180 家。
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天河园)以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园区为目标,是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也是国家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工信部认定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成都市引进外国人人才智力成果示范单位,一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孵化培育。
经过近20年运营发展,园区已形成了“公共服务平台+GMP中试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生物医药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投基金+园区”的创新孵化服务体系,并牵头搭建了四川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新药中试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GMP中试生产中心、生物医药分析检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药物临床前动物试验、大健康检验检测7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全产业链服务,同时园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将新技术、新资源等源源不断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输送,健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天河园目前从业人员4000余人,各类高端人才118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8人、四川省千人计划8人、留学归国人才34人,已累计引进企业超700余家,在园企业142家,其中在孵企业108家,累计毕业企业158家,包括海思科药业、欧林生物等5家上市企业以及50余家规上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战“疫”在基因重组疫苗领域全球表现抢眼的三叶草生物制药从2007年成立之初就已经入驻天河园孵化培育,天河园陪伴其成长近13年并于2017年对其进行了天使轮投资。
成都医学城·精准医学孵化器始终坚持“三医+”的核心发展理念,全方位服务医学、医疗产业,以建设中国首个集孵化、生产、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精准医学全产业链孵化园为目标,是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成都市经信委授予的成都市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及成都商务局授予的首批专业特色楼宇、载体打造的“三医检验检测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为成都市商务局八大服务贸易公共平台之一。
精准医学孵化器现已构建“核心团队+运营服务+产业基金”的孵化模型,打造了绿色政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医疗人才平台、一流智库技术平台、医疗信息平台、公共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其中整合资源搭建了康城生物—药效评价平台、成都医学城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平台、成都医学城基因治疗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分子诊断试剂研发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精准医学孵化器结合“成都生物医药创客中心”苗圃以及“三医创新中心二期”加速器,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了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助推企业发展。
精准医学孵化器目前从业人员1000余名,其中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计划4名,省、市级人才计划11名,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个,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项目1个。自2015年建成投运以来,聚集了基因检测、分子诊断、医学影像、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等企业,引进了生工生物、凯普生物、益善生物、苑东生物等上市企业。现已累计入驻孵化科技企业80余家,2018年企业年营业收入已达到1.2亿元,其中亲睦家医院、国科康仪、华西数康等营业收入过千万,峰际生物、华健未来、希氏异构等6家获得百万以上投融资。
错位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生物医药企业以园区的形式集聚,成都市如何让这些生物医药双创载体各具特色,重点发展领域各不相同,避免区域发展同质化竞争。
关键在于成都市委市政府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的战略部署,最新调整的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是由成都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和天府中药城这四大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每个产业功能区都拥有自己的使命与特色(见表2),形成错位协同发展,更大范围的覆盖整个医药健康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产业提质升级。
(表2 成都市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战略布局)
科技战“疫”,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初展身手”是双创载体承载依托与产业功能区科学布局共同构建的产业生态圈形成的必然结果。2019年成都市连续出台的《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两大政策,进一步对外展示成都发展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的决心。
近日,成都再次对14个产业生态圈优化提升,围绕2020年“创新提能年”主题,聚焦“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危中寻机,制定了《2020年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计划》(详见图解)。根据计划,成都将在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建立以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生产生活服务高品质科创空间1000万平方米。
我们相信,通过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产业集群的形成,更多优秀的企业将从成都丰沃产业土壤中涌现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