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春风裹挟着创新的气息拂过校园,创新工坊的玻璃幕墙洒满初夏晨光。创新创业学院第11期《设计思维》课程迎来收官时刻,由廖世英、何畅为、邱晓莹三位导师联袂打造的思维进阶之旅,在创意迸发的季节结出累累硕果。
历时4周的课程以"思维三棱镜"之姿从不同侧面构建课程维度、折射课程色彩:三位老师从同理心建立、需求洞察、创意产生、原型打造及测试迭代五个步骤出发,搭建起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运用框架,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真实需求,运用AI大模型等科技手段与同伴一起碰撞产生众多创意火花,亲自动手打造解决方案。课程学习通过理论奠基、技术赋能、实践淬炼的三维联动,构建起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创新生态,持续打造全方位思维成长体系。
在廖老师的沉浸式课堂上,同学们通过模拟特殊群体的生活场景,切身体验其日常困境与深层需求。大家以第一视角感知肢体受限者的出行痛点、视障人士的信息获取壁垒。这种换位思考训练使学员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设计创新应扎根于对人性需求的精准洞察,在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让技术革新真正服务于人。
何老师与邱老师在课堂上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引导同学们以团队协作攻克思维创新课题: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创意火花,依托角色分工搭建高效团队,在模拟商战路演中锤炼实战能力。从思维激活的案例研习到量化工具的实操,从方案迭代到项目路演,课堂始终涌动着智慧交锋的热潮。大家不仅收获了思维创新方法论与商业策划硬实力,更在思维碰撞中缔结挚友,经环环相扣的项目攻坚而磨砺了心性,实现了认知升级与人格成长的双重蜕变。
本期《设计思维》课程特邀SOVO入驻企业成都市皮影不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史继晗为同学们分享版权申请的专题。作为文创类公司创始人及获得"挑战杯"省赛铜奖团队的核心成员,史继晗同学结合自身经验,系统讲授了"版权申请登记三步走"策略:从申请版权的一般化流程,到作品独创性论证和申请登记的必要素材准备,再到数字存证在申请环节的技术性操作,现场向同学们直观演示了版权、专利检索的检测分析以及跟随操作的模板流程,助力各位同学构建对版权、专利内容体系的系统化理解和一般申请的流程化思路。史继晗同学更是结合自己亲身参赛的经验,热情慷慨地分享了诸多挫折与经验成长,帮助同学们规避风险、快速进入专业化领域,提升专业竞争力。
知识转化效率在曾杨同学的团队里得到了最佳印证。该团队在听讲后迅速应用"快速申请试错策略",通过快速申请获得的反馈来调整自己团队项目中版权、专利的技术含量、创新性与应用价值,各组成员分工完成申请材料的完善优化,最终在短短一个月内便顺利申请下来了版权,斩获作品版权登记证书,拿到了成果。他们的成绩获得了各位指导老师们的高度评价,标志着课程产研融合改革的成果以及学生团队已具备从创意到产权的自主链路运行能力。
随着结课时刻的到来,六支团队厉兵秣马,蓄势待发。技术流团队亮出硬核成果惊艳四座,逻辑派以缜密推演折服众人,协作组凭全员战力诠释团队真谛,展演团借沉稳台风掌控全场。各队如八仙过海,或凭尖端科技破局,或以思维锋芒制胜,或靠群策群力突围,在这场设计思维创新马拉松的冲刺阶段纷纷“亮剑”,将思维创新赋能差异化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破局利刃。有的以用户画像精准度构筑竞争壁垒,有的用原型迭代速度抢占市场先机,更有团队以跨界融合方案开辟新赛道。当思维火花碰撞实践砥石,青年学子正以多元姿态描摹各种可能,绽放创新华彩。
课程学习告一段落。相信《设计思维》将在更多年轻心灵中播撒火种,照亮属于创新者的星辰大海,让创新热土方兴未艾。